家庭成员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家中是否需要消毒处理?如何避免同住成员感染......权威解答来啦!
口罩多久需要换一次?选择N95口罩还是普通外科口罩?戴普通棉质口罩能否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 常昭瑞:
正确佩戴口罩是发挥口罩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作用的前提。
口罩更换:
一是口罩专人专用,不能交叉使用,出现误戴、错戴的口罩要及时更换。
二是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建议单个口罩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的口罩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但不可重复使用。KN95、N95防护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更换频率方面没有特殊区别。
三是前往医院就诊、陪诊、陪护时,近距离接触有呼吸道症状人员后,应及时更换口罩。
四是口罩被呼吸道或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
五是口罩出现了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要及时更换。
此外,口罩使用超出了期限,或不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时,要及时更换。
口罩选择:
棉质口罩不能有效阻挡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病原体的作用,建议公众根据口罩指引结合自身健康实际、所处环境感染风险大小、医务人员的指导建议,来科学选择口罩。
为了保暖或预防感染而佩戴多个口罩也是不可取的,佩戴多个口罩不仅起不到增加防护效果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呼吸阻力,还可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发布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及政策解读,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参照本指引制定适合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家庭成员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家中是否需要消毒处理?如何避免同住成员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 常昭瑞:
一是病人应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密切接触,以及共用餐饮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条件允许,病人可居住在相对独立的空间,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的衣物遮挡,用过的纸巾等垃圾要存放于垃圾袋中并及时处理,避免他人接触。同时要做好手卫生,特别是在擤鼻涕或清理污染物后,要及时洗手。
二是保持家中环境和物品清洁,如果明确污染或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处理。如果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污染了物体表面,应先用纸巾、干巾等可吸附材料对其清洁去污,再对被污染表面进行消毒,并及时洗手。使用过的清洁物品要及时处理,对于耐腐蚀的物体表面要选择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对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选择其他有效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对手机、钥匙等日常接触频繁的小件物品,可用酒精擦拭消毒,对餐饮具要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消毒时要全部浸没,并沸腾后开始计时,煮沸时间不少于15分钟。使用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三是家庭内其他家庭成员如果外出回家后、在家居家时,都要加强手卫生。如果手部有明确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要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如果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可用手消进行双手揉搓进行清洁消毒。
四是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要注意避免因开窗通风引起的着凉感冒。
如何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有效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从而降低儿童患病概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 沈海屏:
第一,结合儿童保健服务加强儿童健康指导。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全国为城乡0到6岁的儿童提供规定次数的免费的健康检查和咨询指导服务。特别强调,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时,要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向家长提供健康宣教、预防咨询、用药提示和疫苗接种的指导等服务,努力让孩子不得病、少得病。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都在90%以上。
第二,持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儿童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家长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增强主动防范意识。今年10月份以来,全国三级妇幼保健院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形式发布各类科普作品7000多篇,阅读量达到1671万,围绕儿童家长普遍关注的个人防护、居家护理、科学用药等热点问题,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主动发声解疑释惑。
第三,加强重点机构的业务指导。对托幼机构、中小学等儿童人数众多的机构,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指导。特别强调妇幼保健机构要对辖区内托幼机构的负责人和保健员加强培训,指导托幼机构做好儿童的营养膳食、合理运动、全日健康观察工作,提供专业性的防病指导,防范聚集性疾病发生。
来源丨健康中国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